多学科协作显奇效 患者“双重癌”手术重获健康
发布时间:2025-07-28 来源:胃肠外科
56岁的向先生因间断性腹痛在外院就诊,肠镜检查发现“回盲部新生物”,病理确诊为低分化腺癌(回盲部癌)。全腹部CT平扫结果显示:肝多发囊肿,右肾占位性病变,左肾囊肿,右下腹回盲部肠壁增厚,存在不全性肠梗阻。双肾CT增强检查提示:右肾考虑肿瘤性病变,左肾囊肿。为寻求进一步治疗,向先生转入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(湖北省中山医院)胃肠外科。
入院后,胃肠外科明确了患者回盲部恶性肿瘤及右肾肿瘤诊断,排除了明显远处转移的可能性,血管检查亦未见异常。经多学科会诊(MDT)评估,认为患者无明确手术禁忌,遂决定实施手术治疗。
手术当天,胃肠外科实施了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 + 腹腔镜下右肾切除术,一次手术解决了两个重大健康问题。术后病理结果显示:回盲部印戒细胞癌以及右肾集合管肾细胞癌。术后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,向先生术后恢复良好,顺利出院。
【科普解读】
什么是回盲部癌?
回盲部位于小肠(回肠)与大肠(升结肠)的交界处。发生在此部位的恶性肿瘤即为回盲部癌,属于结直肠癌的一种类型。常见症状包括腹痛(如向先生的症状)、腹胀、排便习惯改变(便秘或腹泻)、便血、腹部包块、贫血、消瘦等。肠镜检查是发现肠道肿瘤最直接有效的手段,并能取活检明确病理类型(如腺癌、印戒细胞癌等)。腹部CT增强则可评估肿瘤侵犯深度(T分期)、淋巴结转移(N分期)、远处转移(M分期)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。
什么是肾癌?
肾癌是发生在肾脏的恶性肿瘤,最常见的是肾细胞癌(向先生患的是其中相对少见的集合管亚型)。早期肾癌常常没有任何症状,极具隐蔽性,中晚期可能出现血尿、腰痛、腹部包块等症状。腹部CT平扫+增强是诊断和评估肾癌的首选影像学检查,能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、大小、与周围血管的关系、有无侵犯和转移。肾血管彩超有助于了解血管情况。
“双重打击”的警示
向先生的病例提醒大众,一个人可能同时或先后罹患不同器官的恶性肿瘤,这并非罕见现象,早期发现至关重要。向先生的肾癌就是在检查回盲部癌时意外发现的早期癌。如果只关注肠道症状而忽略了全面的腹部检查,肾癌可能被遗漏,错失最佳治疗时机。即使是常见的腹痛、便秘等非特异性症状,也可能是严重疾病的信号,应及时就医检查。
如何应对“双重打击”?
1、多学科协作(MDT)是核心:向先生的成功治疗得益于多学科的紧密合作。面对多原发癌,需要相关专科专家共同评估病情,制定最优化的个体化治疗方案(手术顺序、方式等)。
2、腹腔镜微创手术的优势:向先生接受了腹腔镜下同时切除右半结肠和右肾的手术。这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、出血少、疼痛轻、恢复快、住院时间短等优点,特别适合身体条件允许的患者。
3、规范的手术治疗:对于早期和部分中期的实体瘤,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获得治愈希望的最主要手段之一。手术范围需足够(如右半结肠切除+淋巴结清扫、肾根治性切除),确保切缘阴性。
4、精准的病理诊断:术后病理是确定最终诊断、肿瘤类型、分期(如TNM分期)的“金标准”,为后续可能的辅助治疗(化疗、靶向、免疫等)提供关键依据。
5、全面的围手术期管理:包括术前评估、术中精细操作、术后抗感染、营养支持、预防血栓、伤口护理等,是患者顺利康复的保障。
健康建议
1、关注身体信号:不要忽视腹痛、排便习惯改变、血尿、不明原因消瘦等异常症状,及时就医。
2、重视体检筛查:
①结直肠癌筛查:建议40-45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(具体起始年龄和频率遵医嘱),这是发现肠道早期病变的最佳方法。
②腹部超声/CT:定期进行腹部影像学检查(如B超、CT),是发现早期肾癌、肝癌等腹部脏器肿瘤的有效手段,尤其对于中老年人群和有高危因素者。向先生的肾癌就是CT检查的“意外收获”。
③选择正规医院:一旦发现问题,应到有经验的综合医院就诊,便于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。
④信任专业团队:面对复杂疾病(尤其是多原发癌),相信医生团队的专业判断和多学科协作的力量。
⑤保持积极心态:像向先生一样,即使遭遇“双重打击”,通过及时、规范的综合治疗,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。
癌症固然可怕,但早期发现、规范治疗、多学科协作是战胜它的关键武器。关注自身健康,定期体检,出现异常及时就医,是守护生命健康的基石。(文:胡俊)